国产芯片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包括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它们在晶圆制造、手机SoC、5G通信等细分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 中芯国际是国内最大晶圆代工厂,14nm工艺已量产;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和昇腾AI芯片技术领先;紫光展锐在5G基带芯片市场占据重要份额。长江存储的3D NAND闪存、寒武纪的AI加速芯片、兆易创新的存储器等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 晶圆制造:中芯国际(14nm量产,7nm研发中)和华虹集团(功率半导体代工)是国产芯片制造的支柱,但先进制程仍受设备限制。
- 芯片设计:华为海思(手机/基站/AI芯片)受制裁后转向行业市场,紫光展锐(5G基带)主攻中低端,兆易创新(NOR Flash)全球市场份额前三。
- AI与高性能计算:寒武纪(NPU架构)和地平线(自动驾驶芯片)专注细分领域,海光信息(服务器CPU)在信创市场表现突出。
- 存储与功率器件:长江存储(3D NAND)打破海外垄断,士兰微(IGBT)和斯达半导(车规级模块)在新能源领域快速成长。
- 生态与信创:龙芯中科(自主指令集CPU)和飞腾(ARM架构)服务于政务和工业控制,澜起科技(内存接口芯片)全球市占率超50%。
国产芯片企业需结合具体场景选择——消费电子侧重设计能力(如豪威科技的图像传感器),汽车电子依赖功率半导体(如斯达半导),而信创领域需自主可控(如龙芯)。当前国产替代仍以成熟制程和中低端市场为主,但技术迭代和生态建设速度显著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