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的全称是“申述与论证”,简称“申论”,是中国公务员考试的核心科目之一,专为选拔具备机关工作基本能力的应试者设计。其名称源自孔子“申而论之”的表述,强调对材料问题的引申阐述与逻辑论证,是融合古代策论与现代行政能力测试的标准化测评工具**。
-
概念溯源与定义
申论从字面拆解,“申”指申述、说明,“论”指议论、论证,合称即“针对给定材料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作为公务员考试的独创科目,它并非传统作文,而是模拟行政办公场景,要求应试者从杂乱材料中提炼问题、提出对策并严密论证,全面考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文字表达等能力。 -
核心特点与考查逻辑
申论以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测评性著称。其材料多取材于社会热点,如环保、民生等,要求考生以公务员视角分析问题。答题需遵循“概括问题—提出对策—论证方案”三步逻辑,强调对策可行性与论述严谨性,避免主观臆断。例如,2025年国考申论题曾要求从“黄河治理”材料中提炼三条治理路径并分析协同机制。 -
与相似文体的区别
不同于传统议论文的“自由立论”,申论必须紧扣材料,答案需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相较于古代策论的“宏大叙事”,申论更聚焦基层实际问题,如社区纠纷、政策落实等。其评分标准注重行政思维,即方案是否体现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等原则。 -
备考价值与趋势
近年申论题型趋向实务化,如新增“公文写作”任务(如撰写宣传稿)。备考需培养政策敏感度,关注国务院公报等官方文件,同时训练快速提炼关键词和分层论述的能力。高分关键在于平衡“规范”(格式准确)与“创新”(见解独到)。
掌握申论的本质是理解“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在材料限制中展现行政潜能。对于考生,它不仅是考试工具,更是未来公职工作中分析问题、服务群众的能力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