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货方式一般写供应商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形式和条件,主要包括交货方式、付款方式、结算周期、质量标准和违约责任等关键内容。这些条款直接影响交易双方的权益,需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
交货方式
明确商品交付的具体形式,如自提、送货上门、快递物流等。需注明交货时间、地点及运输费用承担方,避免因延迟或货损引发纠纷。例如,大宗货物通常选择“到厂自提”,而零售商品多采用“包邮配送”。 -
付款方式
规定结算货币(如人民币、美元)和支付形式,常见选项包括预付款、分期付款、货到付款或信用证。例如,长期合作客户可能约定“30%预付款+70%验货后付清”。 -
结算周期
针对持续供货的情况,需明确账期和结算频率,如“月结30天”或“按季度结算”。此条款对资金流动性影响较大,中小企业常要求缩短账期以缓解压力。 -
质量标准与验收
列出商品的技术参数、质检流程及不合格处理方案。例如,“按国家GB标准验收,瑕疵品7日内无条件退换”。特殊行业(如医药)还需符合行业认证要求。 -
违约责任
约定违约情形(如延迟交货、质量不达标)的赔偿标准,包括违约金比例、合同解除条件等。例如,“每延迟一天按合同总额0.5%赔付,超15天可终止合作”。
签订合同时应结合行业特性和双方需求细化条款,必要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清晰的供货方式约定能有效降低合作风险,保障供应链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