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但当前仍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执法“宽松软”、隐患整改不力等突出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强化责任体系、提升监管专业性、推动科技赋能,同时需建立长效机制避免“运动式”整治。
-
责任意识薄弱与体系漏洞
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的倾向,导致安全投入不足、培训流于形式。政府层面,个别部门对“三管三必须”原则理解模糊,出现监管盲区或推诿现象。需通过明确责任清单、强化考核问责,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 -
监管能力不足与执法乏力
基层安全监管人员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隐患排查依赖经验判断,难以识别系统性风险。部分执法行动以“整改通知书”替代行政处罚,削弱了法律威慑力。建议引入第三方技术力量辅助检查,同时推行“执法+专家”模式,提升监管精准度。 -
隐患治理形式化与技术滞后
部分企业隐患整改停留在“应付检查”层面,未建立闭环管理机制。传统监管手段难以覆盖动态风险,如有限空间作业、危化品运输等高风险环节。应推广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风险实时预警,并通过数字化平台跟踪整改全过程。 -
长效机制缺失与协同不足
当前安全生产整治多呈“突击式”特点,缺乏常态化治理抓手。部门间数据壁垒导致信息共享不畅,影响联合处置效率。需构建跨部门协同平台,整合应急管理、住建、交通等领域数据,形成风险研判—处置—反馈的完整链条。
安全生产的本质是系统性风险管控,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未来应重点培育企业自主安全管理能力,通过标准化建设、智能化改造、文化浸润,真正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