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部位、场所、活动及区域
安全生产风险点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财产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的根源、状态或活动组合。具体包括以下要素:
一、风险点的构成要素
-
风险伴随的实体要素
包括生产设施、设备部位、作业场所及区域等物理存在,这些地方可能因设计缺陷、老化、维护不当等原因存在安全隐患。
-
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
指在特定设施或区域内进行的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如机械操作、化学品处理、高空作业等。
-
风险发生的条件组合
包括人、机、料、法、环等管理要素的失效组合,例如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设备故障、物料泄漏等。
二、风险点的分类
-
静态风险点
固定不变的风险源,如设备老化、防护装置缺失等。
-
动态风险点
随生产过程变化而变化的风险源,如工艺流程调整、临时作业等。
三、风险点的管理意义
通过对风险点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可以:
-
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安全和健康;
-
减少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
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四、风险点的识别方法
-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通过分析设备故障模式及其对生产的影响,确定风险优先级;
-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评估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性及操作可行性,识别潜在风险点;
-
隐患排查治理
定期检查设施设备、作业环境及人员行为,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安全生产风险点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从设施、活动及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识别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