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宣传报道的核心在于“真实、鲜活、共情”,需以基层视角捕捉时代脉搏,通过“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细节传递温暖,用创新提升传播力。 以下是关键要点与实践方法:
-
扎根一线,捕捉鲜活故事
深入春运站点、乡村田野、生产车间等基层场景,摒弃“完成式”记录,采用行进式采访。例如跟随货车司机千里驰骋、与边防战士同吃同住,通过沉浸式体验获取一手素材。注重群像刻画与个体特写结合,既展现铁路工作者、医护人员等群体的奉献,也挖掘如“动车摆渡人”等典型人物的闪光点。 -
以细节传递情感温度
从视频电话里医护母女的对白到杂技演员伤痕累累的板凳,用微观细节折射宏观主题。善用“原生态”采访手法,如设置“新愿小屋”让旅客自主表达,减少镜头干扰。细节需自然融入叙事,避免刻意煽情,例如通过灾后重建家庭的新春团圆,侧面呈现政策温度。 -
融合时代背景与创新表达
紧扣年度热点(如2025年“两新”“两重”政策),通过农村客货邮公交、跨境物流案例反映经济活力。尝试“非遗+青春”视角,报道“00后”传承舞龙嘘花等民俗,或结合AI庙会、冰雪经济等新业态。采用短视频预热、慢直播、互动话题等全媒体传播,如“#奶奶遗物失而复得”等二创内容引爆社交传播。 -
强化“四力”与EEAT标准
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决定报道深度。需体现专业性(如解读政策对基层的影响)、权威性(引用一线工作者原话)、可信度(真实数据与案例),并注入亲身观察的经验。避免笼统概述,多使用具体场景、人物对话和动态描写,如“麻醉医生在手术间隙啃冷包子”的画面比数据更直观。
提示: 新春走基层不是年终总结的翻版,需摒弃“流水账”模式,找到“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特故事。始终牢记“谁在看”“为何看”,让报道既有泥土气息,又有时代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