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气候将呈现“旱涝并重”的极端特征,北方暴雨洪涝风险突出,南方则面临阶段性干旱威胁。 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干旱预警显示,陕西、河南等地已出现特旱,而夏季北方多雨区可能引发区域性洪涝。这种“两端走”的极端分化,与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持水能力增强、拉尼娜现象叠加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象监测数据表明,2025年春季以来,陕西西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已持续特旱,且旱情短期内难以缓解。防御指南明确要求旱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北方冬麦区需及时灌溉。与此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夏季北方多雨区范围扩大,华北、东北等地降水偏多2~5成,极端强降水过程可能引发洪涝灾害。这种旱涝交替的格局,与2024年度气候趋势分析中“总体旱涝并重”的结论一致。
拉尼娜现象对旱涝分布具有关键影响。尽管当前拉尼娜已进入减弱阶段,但秋季可能再次增强,形成“双重拉尼娜”现象。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次年夏季东亚季风易偏强,我国北方降水偏多概率较大。但需注意,每次拉尼娜事件的强度和空间特征差异会导致旱涝分布的具体变化,例如今年长江下游可能出现阶段性汛情,而华南东部需防范台风登陆的叠加影响。
从农业和防灾角度看,旱涝极端化将带来严峻挑战。伏旱期(7-8月)预计出现30~45天中到重度干旱,而汛期强降水可能诱发山洪和中小河流洪水。建议重点关注北部乡镇的暴雨洪涝风险,同时南部地区需提前部署抗旱保供水措施。气象部门将强化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警,力争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0%,为防灾减灾争取宝贵时间。
面对2025年的气候“大考”,既不能因北方多雨预测而忽视持续旱情,也不能因局部干旱放松防洪准备。个人可通过关注权威预警、节约用水、配合应急演练等方式提升应对能力,而相关部门需统筹防汛抗旱,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气候变化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以更灵活、更科学的态度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