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第38题是典型的时政题,主要考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且必结合当年重大国际热点事件(如主场外交、G20峰会等),要求考生运用政治理论分析中国外交政策或全球治理议题。分值10分,答题需紧扣“中国方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观点。
-
题型定位明确:38题作为分析题最后一题,专设于“形势与政策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板块,与选择题中的时政题(15/16/32/33题)形成完整考查体系。其命题材料直接取材于年度国际重大事件,如中非合作论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纪念活动等。
-
内容高度时效性:题目不依赖教材固定知识点,而是聚焦考前1-2年的外交成果,例如2023年考查G20峰会中的“中国融入世界”,2019年解析主场外交成为“中国新名片”。答案需引用领导人讲话、白皮书等最新官方表述。
-
答题模板化特征:两问设计通常为“分析国际形势背景”+“阐释中国贡献”,需掌握“全球治理赤字”“多边主义”等高频术语,并关联“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等政策关键词。例如,2025年预测考点可能涉及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或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
与其他分析题差异:不同于马原(34题)的哲学原理或史纲(36题)的历史脉络,38题答案必须嵌入时事数据与案例,如具体会议名称、外交倡议发布时间等,体现对时政的持续关注。
提示:冲刺阶段需重点梳理全年外交大事记,尤其关注领导人国际场合讲话。答题时注意“双主体”逻辑(中国+世界),避免纯理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