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十条措施涵盖健全责任体系、质量监测评价、学校精细管理、资源培育等多方面,亮点在于明确责任划分、强化监督问责、注重资源优化与教师队伍建设。
一、构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四级责任体系,政府每年至少研究2次教育工作,将质量提升纳入考核,教育部门负主要责任,学校为主体,教师直接负责,确保各级职责清晰。
二、实施严格的监测评价机制,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采用“出入口”对比方式,评估结果对接教育考核与教师晋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连续2年下滑需整改,3年下滑则启动问责。
三、通过“两项常规”专项视导强化学校管理,市级每年视导100所学校(农村占60%),县级学期视导率达30%,市直学校全覆盖,推动教学常规标准化。
四、优化布局撤并“麻雀学校”,培育公办强校,推进集团化办学与跨区帮扶,重点发展优质义务教育,2025年目标400所优质校、15所示范性高中。
五、优先补充紧缺学科师资,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每年培训教师4000人次,2025年计划完成“国培计划”整县推进,骨干教师达1.5万人,教学名师超800人。
六、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教师法治及纪律教育,对严重失范行为终身禁业,从源头净化教学环境。
七、通过精简检查事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保障教师备课与科研时间,每年教师节表彰先进,营造尊师氛围以增强职业归属感。
八、组建多学科教研团队,专职教研员每月深入课堂听课不少于30节,每学期联系薄弱校,推动城乡教学资源均衡化,打造高效课堂。
九、落实“双减”要求,强化美育、体育及劳动教育,确保每校开设特色课程,如足球、街舞、非遗文化等,2025年计划创建150所足球特色校、50个实践基地。
十、健全风险防控机制,聚焦心理健康与防欺凌,每日开展安全教育,建立应急预案,提升校园危机处置能力。
全面实施上述十项措施,毕节市旨在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区域教育公平与效率双提升,为师生构建更优质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