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电比直流电更易致人死亡,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
电流方向与生理干扰
交流电的电流方向周期性变化(如50Hz工频),与人体心脏跳动频率接近,易引发心室纤维性颤动,导致心脏骤停。而直流电对心脏干扰较小,相同电流下致死风险显著降低。
-
肌肉持续收缩与难以脱离
交流电引发肌肉持续痉挛性收缩,使触电者难以自主松手,增加触电时间。例如50Hz交流电50mA即可致死,而直流电需更高电流(如250mA)。
-
有效值与峰值差异
交流电有效值(如220V)与等压直流电发热效果相同,但峰值电压(约311V)更高,可能造成更强的瞬时电流冲击,加剧组织损伤。
-
皮肤阻抗与电流穿透
交流电因频率变化更易穿透皮肤电阻,直接作用于内脏和神经系统,而直流电多停留于体表,体内电流较小。
补充说明 :
-
高频交流电(>1000Hz)和超高压直流电(>1000V)存在特殊场景下的安全性差异,但日常触电事故中仍以工频交流电为主。
-
摆脱电流阈值:交流电为10mA,直流电为60mA,表明交流电更难自主脱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