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保研名额将显著增加,预计全国推免生规模从2024年的16万扩增至18万—19万,增幅达12.5%—18.8%。这一扩招趋势主要受研究生教育扩张、国家战略需求专业倾斜及高校差异化分配政策驱动,但竞争格局仍呈现“985/211高校占优、理工科与新兴学科优先”的特点。
-
整体扩招趋势明确
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2025年保研名额预计突破18万。部分高校增幅显著,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推免名额增长63.6%,985/211高校理工科专业保研率普遍提升5%—10%。但名额分配不均,双非院校保研率仍普遍低于10%,仅少数强势学科获政策倾斜。 -
分配规则向国家战略领域倾斜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等国家急需专业成为扩招重点。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增设量子信息专项保研通道,部分高校将传统文科名额划转至重点理工学科。中西部高校推免机会同步增加,政策鼓励优秀生源本地深造。 -
选拔机制更趋多元化
高校逐步取消“唯成绩论”,构建“GPA+科研+实践”三维评价体系。武汉大学试点“代表作制度”,认可专利或竞赛成果;清华大学面试权重提升至50%,引入企业专家评估实践能力。体测、英语(如六级500+或雅思6.5)成为硬门槛,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明确未达标者丧失资格。 -
专项计划与隐性竞争并存
强基计划转段、工程硕博士专项等占用部分名额(如北京大学强基转段占比近50%)。普通推免生需警惕“明升暗调”现象,部分专业实际普通推免名额可能低于公示数据。
总结与建议:扩招为保研边缘学生带来机会,但需针对性规划——优先选择扩招明显的理工科或交叉学科,尽早提升英语与体测水平,积累科研或竞赛成果。同时关注目标院校动态,避免因政策细节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