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全名叫《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1935年,最初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1949年被确立为国歌,2004年写入宪法,成为国家象征之一。其激昂的旋律和歌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
创作背景与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歌词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号召民众团结抗争,旋律铿锵有力,迅速成为鼓舞士气的战歌。它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承载了民族危亡时刻的集体记忆。 -
成为国歌的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1982年正式确认为国歌。2004年*****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赋予其最高法律地位。 -
歌词与旋律特点
全曲以短促有力的音符为主,节奏鲜明,如“冒着敌人的炮火”层层递进,营造出紧迫感。歌词简短凝练,强调“前进”的动感,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 -
现代使用规范
国歌适用于重要庆典、外交场合、体育赛事等。2017年《国歌法》实施,规定奏唱时应庄重肃立,不得篡改歌词或曲调,维护其严肃性。
这首诞生于烽火年代的歌曲,至今仍激励着国人。每当旋律响起,都能唤起对历史的铭记与对未来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