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填词者是田汉,这首诞生于1935年的战歌,由聂耳谱曲,最初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后经历史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关键词提炼:田汉作词、聂耳作曲、1935年创作、电影《风云儿女》、1949年暂定国歌、1982年正式恢复、2004年写入宪法。
田汉在民族危亡之际写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以笔为枪唤醒民众抗日救亡。歌词创作于他被捕前夕,原稿甚至写在香烟锡箔纸上,字句饱含紧迫感与抗争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
《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定为国歌的过程充满波折。1949年政协会议上,部分代表认为歌词中“最危险的时候”已过时,但***、***力主保留原词,强调“居安思危”。这一决策使歌词的警示意义跨越时代,至今仍具现实价值。
1978年国歌歌词曾被集体修改,但因争议不断,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田汉原版歌词。这一调整体现了对历史原貌的尊重,也印证了原词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从艺术价值看,田汉的歌词短促有力,与聂耳的旋律高度契合。全曲仅37小节,却通过“起来”“前进”等动词叠加,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堪称“中国革命之号角”(聂耳墓志铭语)。
如今,《义勇军进行曲》的宪法地位和《国歌法》的颁布,让田汉的词作成为国家声音符号。每当旋律响起,字句间凝聚的民族尊严与奋斗记忆,仍在激励新时代的征程。尊重国歌,亦是对这段创作历史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