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通过盘活资源、创新模式、党建引领实现“强村富民”。近年来,各地涌现出资源整合型(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产业带动型(如特色种植养殖)、服务创收型(如农机合作社)等多元路径,推动集体收入从“输血”转向“造血”,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
资源整合是基础。湖北黄荆塘村八组将分散的土地、山林入股合作社,发展油茶和土鸡养殖,年收入突破140万元;江苏方庄村通过“三资清理”收回集体土地107亩,出租电灌站和厂房年增收30万元。关键在于打破“分得彻底、统得不够”的困局,通过集约化经营激活沉睡资产。
产业升级是核心。陕西铁龙村依托“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种植苍术,年收入80万元;吉林蛟河市推广“粘玉米订单农业”,29个村签订订单131公顷,预计增收677万元。特色产业需立足本地优势,如湖北徐家湾村利用气候条件打造柑橘产业链,年产值达980万元。
党建引领是保障。黄荆塘村八组选育青年党员带头议事,通过“党员包户”凝聚民心;方庄村强化党总支作用,推动民主决策和财务公开。选好“头雁”、健全监督机制,才能避免“经营失败群众埋怨”的顾虑,确保集体收益可持续。
联农带农是目标。多地通过“保底收益+分红”模式绑定集体与农户利益:铁龙村设置公益岗保障低收入群体年收入2万元以上;黄荆塘村八组建立“幸福食堂”兜底老弱病残。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破解“空心化”难题。
当前,政策支持(如税费减免、用地保障)与数字工具(电商直播、无人机植保)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未来需进一步优化风险防控机制,培育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深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