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班会应以“自我认知与成长”为核心,通过互动游戏、专业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班级凝聚力。 活动设计需注重参与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心理测试、案例分享、情绪管理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并掌握应对技巧。
-
主题选择与目标
班会主题需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如“压力管理”“人际沟通”“情绪调节”等。例如,通过“自我认知与成长”主题,帮助学生发掘潜能;或围绕“和谐人际关系”展开,解决社交焦虑问题。目标应明确,如提升抗挫能力、培养积极心态等。 -
内容设计与形式
- 互动环节:破冰游戏(如“悄悄话传递”)打破隔阂,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真实困惑。
- 专业指导:邀请心理咨询师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如焦虑识别、冥想放松技巧。
- 案例与实践:播放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应对策略。
-
效果评估与优化
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度观察评估活动效果。例如,统计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或收集反馈改进后续内容。重点优化参与度低的环节,如增加趣味性游戏或调整讨论话题。
提示:班会结束后可提供学校心理咨询渠道,鼓励学生持续关注心理健康。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班会,形成长效支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