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需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通过强化预防干预、优化教育模式、营造容认环境和提升自主能力四方面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高校需构建“预防+干预”双轨机制,在课程中嵌入心理调适专题,如压力管理、时间规划等实用内容,同步建立心理普查与跟踪体系,利用“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医院”五级网络及时介入危机个案。湖南邮电职院等院校通过校企社联合开通24小时援助热线,实施分级关注策略,为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学生匹配差异化支持方案,显著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
心理健康教育应突破传统模式,采用数字化与沉浸式结合的新形式。线上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正念冥想、情绪识别技巧等短视频内容,线下组织企业参观、社区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实践体验。西北师范大学等机构通过跨校合作开发课程包,邀请医疗机构专家参与集体备课,增强辅导员的心理干预技能,提升心理课堂专业性。
消除“病耻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关键,需从文化氛围与社会支持层面着手。高校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开放心理树洞匿名倾诉平台、组织治愈系艺术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建立家庭联络机制,邀请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消除对子女心理求助行为的误解。建立学生互助联盟,鼓励高年级心理骨干以朋辈身份辅助低年级应对过渡期挑战,形成互助共进的良性循环。
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通过团体辅导训练认知重构能力,设计挫折情景模拟提升问题解决技巧。推广时间管理工具与正念训练方法,引导合理分配学业与休闲时间,避免过度焦虑。引导大学生加入心理健康公益实践,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助人行动,增强自我价值感与社会责任意识。持续跟进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定期提供个性化反馈报告,助力其形成长期自我调节机制。保持开放心态主动寻求专业辅导,是大学生增强心理韧性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