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与农历月份严格对应,从正月(寅月)到腊月(丑月)依次循环,形成“寅卯辰(春木)—巳午未(夏火)—申酉戌(秋金)—亥子丑(冬水)”的四季五行体系。这一规律不仅标记时间变迁,更蕴含古代天文与物候智慧。以下是具体对应关系及特点:
-
春季(木气主生)
- 寅月(正月):立春起始,万物萌动,对应虎,象征开拓力。
- 卯月(二月):春分时节,草木繁茂,对应兔,主细腻生长。
- 辰月(三月):春末蓄土,万物震动,对应龙,调和木土之气。
-
夏季(火气主盛)
- 巳月(四月):立夏开端,阳气攀升,对应蛇,智慧与变通。
- 午月(五月):盛夏极阳,万物鼎盛,对应马,热情活力。
- 未月(六月):夏末土旺,果实初成,对应羊,孕育收获。
-
秋季(金气主收)
- 申月(七月):立秋启程,成熟肃杀,对应猴,敏捷与果决。
- 酉月(八月):秋分中正,万物凝练,对应鸡,秩序与收敛。
- 戌月(九月):深秋藏金,凋零蓄能,对应狗,忠诚与守护。
-
冬季(水气主藏)
- 亥月(十月):立冬初始,阴气渐盛,对应猪,包容与潜藏。
- 子月(十一月):冬至阴极,寒水极旺,对应鼠,机敏与蛰伏。
- 丑月(腊月):冬末湿土,蓄力待春,对应牛,坚韧与希望。
理解地支与月份的关联,可助人顺应自然节律,在农耕、养生甚至文化活动中把握天时。这一体系至今仍是传统历法的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