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个月的别名主要与季节、节气及民俗活动相关,以下是综合权威信息后的分类整理:
一、正月(孟春)
-
核心别名 :正月、端月、元春、孟春、新春、岁首、开岁、陬月、柳月、寅月
-
由来 :秦朝因避讳“正”与皇帝“政”同音,改称“端月”,仍保留“正月”作为传统称呼。
二、二月(仲春)
-
核心别名 :杏月、如月、花月、仲春、春半、花朝、梅见月
-
由来 :因二月杏花盛开得名,同时对应花朝节(赏花祭神)。
三、三月(季春)
-
核心别名 :桃月、暮春、桐月、蚕月、春杪
-
由来 :桃花盛开时被称为“桃月”,春季末期则称“暮春”。
四、四月(孟夏)
-
核心别名 :槐月、梅月、清和月、余月、新夏
-
由来 :因槐花飘香和梅雨季节得名。
五、五月(仲夏)
-
核心别名 :榴月、蒲月、皋月、夏半、毒月
-
由来 :石榴花盛开和端午节习俗相关。
六、六月(季夏)
-
核心别名 :荷月、且月、伏月、荔月
-
由来 :荷花盛开及三伏天开始。
七、七月(孟秋)
-
核心别名 :兰月、巧月、瓜月、新秋、相月
-
由来 :七夕节(乞巧)与“瓜月”相关。
八、八月(仲秋)
-
核心别名 :桂月、壮月、中秋月、中吕
-
由来 :桂花飘香及中秋佳节。
九、九月(季秋)
-
核心别名 :菊月、霜月、玄月、咏月
-
由来 :菊花盛开及秋季气候特征。
十、十月(孟冬)
-
核心别名 :阳月、小阳春、吉月、应钟
-
由来 :阳气回升,对应冬至后的第一个月。
十一、十一月(仲冬)
-
核心别名 :葭月、冬月、辜月、畅月
-
由来 :芦苇生长及冬季农事活动。
十二、十二月(腊月)
-
核心别名 :涂月、腊月、严月、季冬、残冬、末冬
-
由来 :岁末祭祀活动(如腊祭)及冬季末期气候特征。
注 :部分月份别名因地区或习俗差异存在差异,如“正月”与“端月”在不同文献中交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