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主要根据气候、植物及节气特征命名,具体如下:
一、正月(正阳之月)
-
别称 :元月、端月、孟春、新春、嘉月、柳月、开岁、初月、陬月、正岁
-
特点 :农历新年所在月,象征新开始,因“正”与秦始皇名“政”谐音,故改称“端月”。
二、二月(仲春之月)
-
别称 :杏月、如月、花月、丽月、酣月、仲春、花朝、仲阳
-
特点 :以杏花盛开为标志,民间称“花月”或“花朝节”。
三、三月(季春之月)
-
别称 :桃月、蚕月、暮春、桐月、莺月、余春
-
特点 :桃花烂漫,故称“桃月”;与蚕桑活动相关,称“蚕月”。
四、四月(孟夏之月)
-
别称 :槐月、梅月、余月、清和月、麦月、纯阳、朱明
-
特点 :槐花飘香,梅花初放,兼具农事与节气特征。
五、五月(仲夏之月)
-
别称 :榴月、蒲月、皋月、午月、超夏、鸣蛙
-
特点 :榴花盛开,蒲草茂盛,民间称“蒲月”。
六、六月(季夏之月)
-
别称 :荷月、伏月、炎月、焦月、季夏、暑月
-
特点 :荷花盛开,进入三伏天,称“伏月”或“暑月”。
七、七月(孟秋之月)
-
别称 :巧月、瓜月、兰月、霜月、孟秋、新秋
-
特点 :七夕节(巧月)与丰收相关,称“瓜月”或“兰月”。
八、八月(仲秋之月)
-
别称 :桂月、仲秋、中秋、桂秋、正秋
-
特点 :桂花飘香,传统中秋佳节在此月。
九、九月(季秋之月)
-
别称 :菊月、季秋、深秋、霜秋
-
特点 :菊花盛开,气候渐凉,称“菊月”。
十、十月(孟冬之月)
-
别称 :阳月、小阳春、小春、开冬、小春
-
特点 :阳气回升,民间称“小阳春”。
十一、十一月(仲冬之月)
-
别称 :辜月、冬月、葭月、雪月、畅月
-
特点 :葭草摇曳,气候寒冷,称“葭月”或“雪月”。
十二、十二月(腊月)
-
别称 :涂月、腊月、冰月、残冬、末冬、梅月、大吕、岁尾
-
特点 :腊梅开放,传统春节前最后一个月,称“腊月”或“岁尾”。
注 :不同地区对同一月份可能有不同称谓,如“正月”与“端月”在不同朝代或地域使用频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