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将三月称为“桃月”,而六月则被称为“荷月”,因其正值荷花盛放、亭亭玉立的时节,成为酷暑中一抹清凉的诗意象征。
- 荷月的由来:农历六月三伏酷热,多数植物萎靡不振,唯有荷花傲然挺立,故得名“荷月”或“伏月”。这一别称既体现自然物候,也蕴含古人以荷喻志的审美情趣。
- 其他别称:六月还有“季月”“焦月”“暑月”等称谓,均与高温特性相关,但“荷月”最富意境,凸显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文化意象。
- 荷花的文化地位:古人不仅以荷命名月份,更设“观荷节”(农历六月廿四),赏荷、咏荷成为夏季风雅之事。荷花被赋予君子品格,常见于诗词书画,如李商隐“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与佛教的关联:荷(莲)在佛教中象征纯净,唐代起“莲”与“荷”逐渐通用,进一步丰富了“荷月”的宗教与哲学内涵。
六月虽暑气蒸腾,却因荷花的点缀被赋予独特风韵。这一雅称至今沿用,提醒人们从自然中汲取诗意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