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别称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智慧,更以诗意的植物、气候特征命名,如“杏月”“荷月”“桂月”等,生动体现了自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正月:端月、元月、孟春,象征新年伊始,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 二月:杏月、花月,因杏花绽放得名,仲春时节别称“绀香”。
- 三月:桃月、蚕月,桃花盛放,暮春别称“莺时”。
- 四月:梅月、槐月,梅雨与槐花交织,孟夏亦称“清和”。
- 五月:榴月、蒲月,石榴如火,仲夏别称“天中”。
- 六月:荷月、伏月,荷花满池,溽暑时节称“荔月”。
- 七月:巧月、兰月,七夕乞巧,孟秋别称“瓜月”。
- 八月:桂月、仲秋,桂花飘香,南宫时节称“壮月”。
- 九月:菊月、玄月,秋菊傲霜,季秋别称“暮商”。
- 十月:阳月、露月,芙蓉显小阳,孟冬亦称“良月”。
- 十一月:葭月、冬月,葭草吐绿,仲冬别称“辜月”。
- 十二月:腊月、冰月,腊梅幽香,岁末称“嘉平”。
提示:这些别称至今仍用于诗词、民俗中,若想深入理解,可结合节气与农事活动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