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历十月初一被称为“鬼节”,源于千年传统“寒衣节”——人们在这一天焚烧纸衣祭奠亡亲,助其抵御冥界寒冬,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这一习俗融合了周代迎冬礼仪、明代朱元璋授衣传说,更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孝道与牵挂,成为北方独特的文化符号。
北方冬季严寒,古人认为亡魂需添衣御寒,故十月初一(入冬首日)用五色纸叠衣焚化,称“送寒衣”。早期仪式严格,需亲手制作冥衣并天亮前完成,后演变为“烧包袱”简化流程,但核心仍是对亲人的追思。山东、山西等地至今保留墓前祭扫、试穿棉衣等习俗,甚至衍生出为孤魂野鬼另烧纸衣的善举,体现“阴阳同寒”的朴素观念。
周代《礼记》记载十月立冬时天子祭祖犒农,可能为寒衣节雏形;而明代朱元璋在十月初一赐群臣赤豆羹并颁布冬衣,进一步强化节日与御寒的关联。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更赋予其凄美色彩,民间将寒衣与忠贞爱情绑定,使得节日情感层次更加丰富。道教则将此日列为“民岁腊”,视为地府考校鬼魂的重要节点。
寒衣节的核心是“孝亲”,而非迷信。通过祭祀活动,家族得以传承先人故事,教育后代敬老感恩。现代人虽简化仪式,但寄托的思念不变——无论是线上献花还是环保祭扫,本质都是对生命敬畏的延续。十月初一,当北方飘起第一缕冬风,不妨以温暖之心回望传统,让文化记忆在时代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