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被称为“鬼节”源于道教“下元节”与佛教盂兰盆会的融合,这一天被认为是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日,亡灵可短暂返回人间接受祭祀。民间通过祭祀祖先、超度亡魂的仪式表达对逝者的追念,同时祈求平安。这一习俗结合了道教三元思想、佛教孝亲文化及民间鬼神信仰,形成独特的“鬼节”传统。
-
道教“三元节”体系:道教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定为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十月十五“下元节”是水官考核人间善恶的日子,信徒通过祭祀祈求厄运化解,亡灵得以解脱。道教仪式中,道士诵经超度孤魂野鬼,形成“鬼节”雏形。
-
佛教盂兰盆会的影响: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十月十五与七月十五类似,被视为救度亡魂的重要节点。信徒布施食物、诵经祈福,帮助亡灵脱离苦难。这种“倒悬之苦”的解脱理念与道教赦罪思想结合,强化了“鬼节”超度亡魂的民俗意义。
-
民间祭祖与鬼神信仰:古人认为十月是农事结束、万物收敛的时节,阴气渐盛,亡灵易游荡人间。百姓设香案、烧纸钱、供食物,既祭奠祖先,也安抚无主孤魂,避免其作祟。这种“阴阳互通”的宇宙观,使得下元节逐渐被俗称为“鬼节”。
-
地域习俗的演变:部分地区将十月十五与寒衣节结合,为亡者“送寒衣”,进一步丰富了“鬼节”内涵。而道教宫观的法会、寺庙的盂兰盆仪式,与民间祭祀活动交织,形成多元化的节俗表现。
如今,十月十五“鬼节”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但祭祀祖先、缅怀逝者的核心传统仍被保留。这一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界限的独特理解,以及儒释道文化在民俗中的深刻融合。若参与相关活动,建议尊重地方习俗,注重环保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