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和诸葛亮临终前各留一计,前者为自保密葬却遭后世破解,后者以薄葬“天命选址”至今成谜,二者高下立判的关键在于:诸葛亮之策兼具超凡智慧与无我境界,而司马懿的布局虽缜密却难逃功利之心与历史偶然性。
-
诸葛亮的“天命薄葬”
诸葛亮临终要求士兵抬棺南行,绳断处即葬,不设陪葬、不立碑陵。这一计既避开了盗墓之祸(如曹操专设“摸金校尉”盗墓充军资),又以“天意”淡化人为痕迹,甚至预料到士兵会中途虚报下葬。其墓地至今未被发现,既因无迹可寻,更因后世对其人格的敬仰形成天然保护。 -
司马懿的“首阳山密葬”
司马懿选择首阳山为墓,要求“不坟不树不谒”,试图通过隐蔽性避免政治清算与盗掘。然而其墓址被史书记载,且密葬依赖人力封口(如毒杀抬棺者),最终因农民偶然挖掘而曝光。对比之下,司马懿的计策虽周密,却因权力欲望(墓近皇陵)和执行漏洞功亏一篑。 -
历史评价的分野
诸葛亮之策以“无我”成全身后名,连敌手司马懿亦叹服;司马懿之谋虽为自保,却因晋书记载和墓葬规格暴露了权欲。前者成为中华文化中“大智若愚”的象征,后者则因墓葬现世被戏谑“又输诸葛亮”。
诸葛亮的遗计超越了时代局限,以纯粹与智慧赢得永恒;司马懿的布局则困于人性弱点,终成历史偶然性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