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著述

著述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系统整理、创作和编写形成的文字作品,包括书籍、论文、研究报告等,具有原创性、系统性和知识传播价值。

  1. 原创性与知识贡献
    著述的核心在于原创内容,无论是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还是专业领域的总结,都需要作者提出新观点、新发现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 系统性结构
    与零散的文章不同,著述通常具备完整的逻辑框架,比如目录、章节划分、论证过程等,确保内容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3. 传播价值
    著述的目的是分享知识或思想,可能面向特定领域的研究者、学生或普通读者,其影响力取决于内容的深度和受众需求。

  4. 形式多样性
    包括专著、教材、学术论文、行业报告等,不同形式的著述在写作规范、受众群体和出版要求上有所差异。

  5. 长期保存与引用
    高质量的著述常被图书馆、数据库收录,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文献,具备长期参考价值。

著述不仅是个人学术能力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知识积累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学者还是行业专家,通过严谨的著述能为领域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

本文《什么是著述》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117063.html

相关推荐

齐桓晋文之事思维导图

​​《齐桓晋文之事》思维导图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可视化结构提炼春秋霸主的政治智慧与历史逻辑,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孟子论辩艺术、王道思想及诸侯博弈的关键脉络。​ ​ ​​孟子论辩逻辑的层次化呈现​ ​ 思维导图可清晰划分齐宣王与孟子的五层对话结构:从“王问霸业”到“保民而王”的迂回说服,再到“推恩天下”的民本思想。通过分支标注比喻(如“牛羊何择”“缘木求鱼”)和逻辑链条(如“不为”与“不能”之辩)

2025-05-15 学历考试

出岫在男女之间的意思

​​“出岫”在男女之间比喻从隐退或沉寂中崭露头角,​ ​ 如云破山岫般自然展现才华或情感。这一意象源自山水诗文,既描绘自然景象,也隐喻人物(尤其是女性)从含蓄到绽放的蜕变过程。 ​​自然意象的浪漫转化​ ​ 古诗文中“云出岫”常形容云雾缭绕的山景(如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后引申为人物突破束缚的姿态。在男女语境中,可比喻女性从闺阁走向社会,或情感从含蓄到直白的过程,如“她如春云出岫

2025-05-15 学历考试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的意思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是蔡元培对鲁迅学术成就的高度评价,既肯定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体现的严谨治学态度,也强调了其学术研究的深远影响。 1. 鲁迅的严谨治学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其十余年心血的结晶,通过对大量古籍的校勘与整理,展现了他严谨的学术态度。他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方法,还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价值

2025-05-15 学历考试

著有过什么意思

​​“著有过”是古代礼制中的核心概念,意为通过礼法揭露过错、规范行为,以达到“示民有常”的社会治理效果。​ ​其核心作用在于​​彰显道德准则、纠正过失、建立社会公序​ ​,出自《礼记·礼运》中“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经典论述。 古代统治者通过礼制公开揭露过错,既是对个体的警示,也是对集体行为的引导。例如,用礼法表彰善行、验证诚信,同时明确过失的边界

2025-05-15 学历考试

著述和论文有区别吗

‌著述和论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创作目的、内容深度和受众范围。 ‌著述通常指系统性的学术著作或书籍,内容全面且面向大众或专业读者;论文则是针对特定问题的研究成果,结构严谨且主要面向学术界。两者在篇幅、格式要求和传播方式上也有显著差异。 ‌创作目的不同 ‌ 著述旨在全面阐述某一领域的知识或观点,可能包含作者长期研究的总结;论文则聚焦具体问题,以论证或解决某个学术命题为核心目标,强调创新性和学术贡献。

2025-05-15 学历考试

著述不辍什么意思

著述不辍是一个汉语成语,由“著述”和“不辍”两个词组成,具体含义如下: 核心含义 指长期坚持写作,从未中断。其中,“著述”指编撰著作,“不辍”意为不停止。 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源于对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持续性的描述,常见于评价学者、作家等长期投入创作的人。 使用场景 多用于学术领域或文学批评,强调持之以恒的创作精神。例如:“这位老学者一生著述不辍,成果丰硕”。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锲而不舍

2025-05-15 学历考试

著述最谨严的评价

​​著述最谨严的评价需同时满足学术性、原创性、规范性和可读性四大核心标准​ ​,其本质是通过客观论证、创新观点、严格格式与清晰表达,建立内容权威与用户信任。以下是具体展开: ​​学术性为根基​ ​ 严谨的著述需基于充分文献调研与实证数据,避免主观臆断。例如,引用权威研究支撑论点,采用科学实验或案例分析,确保结论可验证。逻辑链条需完整,从问题界定到方法设计、结果分析环环相扣,避免论证断层。

2025-05-15 学历考试

著述最谨严下一句是什么

‌“著述最谨严”的下一句是“非徒中国小说史”。 ‌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序言,强调了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不仅体现在这部著作中,更贯穿于其所有文字创作。 ‌鲁迅的治学精神 ‌ 鲁迅以考据扎实、论证严密著称,《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小说发展史的专著。他通过梳理历代文献,打破传统偏见,为小说正名,展现了一贯的“谨严”风格。 ‌“非徒”的深意 ‌ “非徒”意为“不仅仅”

2025-05-15 学历考试

著述最谨严是什么意思

"著述最谨严"是指在学术著作或文学创作中表现出的高度严谨性和细致性。具体解析如下: 核心含义 "著述"指撰写文章、编纂书籍等学术活动;"谨严"强调严谨、审慎的态度,包括文字推敲、逻辑严密和学术规范。整体表达对作者治学态度的肯定。 鲁迅的典型代表 该表述特指鲁迅的学术成就,如《中国小说史略》等著作,均体现了其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分析。 蔡元培的评价 蔡元培在挽联中以此赞誉鲁迅

2025-05-15 学历考试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意思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不仅是中国小说研究的开山之作,更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开创性的体系构建和深刻的学术思想,成为现代学术史上的典范。​ ​ 蔡元培以“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评价此书,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超越单一领域的学术价值——它既是小说史的奠基性著作,更体现了鲁迅作为学者“​​求真务实、批判创新​ ​”的精神内核。 ​​体系开创与材料精审​ ​ 鲁迅打破“小说自来无史”的传统认知

2025-05-15 学历考试

最标准的忏悔文

关于“最标准的忏悔文”,需结合宗教背景和具体需求进行区分。以下是综合整理的几种常见类型及代表文本: 一、佛教常见忏悔文 四句皈依式 《华严经》核心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是佛教最经典的忏悔形式,强调对贪嗔痴三毒的觉悟与悔过。 大悲忏 依据《大悲心陀罗尼经》编集,包含发愿回向、诵《大悲咒》等内容,需配合特定仪式(如念诵14遍)。 地藏忏

2025-05-15 学历考试

骗的文雅说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表达“骗”的行为,但为了使语言更加文雅得体,可以选择一些更委婉或专业的词汇。以下是一些适合替换“骗”的文雅说法: 欺诈 :指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他人产生误解的行为。例如,“他在合同中隐瞒了重要信息,这属于欺诈行为。” 诈骗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财物的行为。例如,“这种冒充客服的电信诈骗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伪善

2025-05-15 学历考试

忏悔文全文完整版视频

‌忏悔文全文完整版视频通常包含佛教或基督教等宗教的忏悔经文诵读、讲解或仪式记录,核心亮点在于帮助信众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忏悔仪轨、净化心灵并获得精神慰藉。 ‌ ‌佛教忏悔文视频内容 ‌ 佛教忏悔文视频常以《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慈悲三昧水忏》等经典为核心,由法师或居士诵读并配以字幕,部分视频会加入仪轨演示或开示讲解,帮助观众理解忏悔的意义与步骤。 ‌基督教忏悔视频形式 ‌

2025-05-15 学历考试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不仅是中华传统外交智慧的核心,更是现代国际关系与品牌建设中“软实力”的体现。​ ​ 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真诚、互利、长期的友好关系构建信任,最终实现共赢。在SEO领域,这一理念可转化为​​内容权威性、用户信任度、长期价值积累​ ​三大关键点,助力网站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内容权威性​ ​:围绕主题“亲仁善邻”,需提供深度且专业的解读。例如

2025-05-15 学历考试

亲仁善邻的启示

“亲仁善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强调亲近仁义、与邻为善,是立国的法宝。这一思想不仅贯穿于中国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 一、哲学思想的深厚根源 “亲仁善邻”的思想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其核心在于通过亲近仁义、友好相处来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仁者爱人”

2025-05-15 学历考试

亲仁善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亲仁善邻的代表人物包括古代礼部尚书杨翥、宋朝名臣王旦、现代杭州“板凳伯”杨茂春、章丘的李春芹、惠安的刘英华等,他们以谦和、奉献、互助的精神诠释了邻里和睦的中华传统美德。​ ​ 杨翥是明朝礼部尚书,虽身居高位却生活简朴。他因体谅邻居婴儿被驴叫声惊扰,主动卖掉心爱的驴子,步行上朝,展现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仁心。宋朝的王旦与同僚寇准性格迥异,却始终以宽容化解矛盾

2025-05-15 学历考试

是亲仁善邻是什么观

‌"亲仁善邻"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处世哲学,核心是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与邻里和睦相处,体现为"仁德为本、友善为先、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这一理念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系乃至国际交往中均有深远意义,具体可从三方面理解: ‌仁德为根基 ‌ 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亲仁善邻首先要求个体培养内在的仁爱品德。通过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动关怀他人需求,形成真诚的交往基础

2025-05-15 学历考试

李清照《君不语》全文

​​李清照《君不语》全文以“时光静好,与君语”开篇,通过三组递进式意象(细水流年、繁华落尽、洗尽铅华)抒发对永恒陪伴的向往,语言清丽婉约,情感层层深化,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 全词如下: 时光静好,与君语; 细水流年,与君同; 繁华落尽,与君老。 岁月如歌,伴伊吟; 坎坷人生,伴伊度; 灯火阑珊,伴伊眠。 时光静好,与君语; 细水流年,与君同; 繁华落尽,与君老。 岁月如梭,与子歌;

2025-05-15 学历考试

亲仁善邻的小典故

​​“亲仁善邻”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处世智慧,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邻里与邦国,其核心价值在于“和合共生、互利共赢”。​ ​ 这一理念源自《左传·隐公六年》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既是古代治国安邦的法宝,也是今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典故溯源​ ​:春秋时期,陈国大臣五父劝谏陈桓公与郑国修好时提出“亲仁善邻”,但陈桓公轻视邻邦导致战败。这一故事警示后人:轻视睦邻关系可能引发祸患

2025-05-15 学历考试

关于亲仁善邻古诗

“亲仁善邻”是中华民族传统处世之道的重要理念,典出《左传·隐公六年》,原文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指亲近仁德、与邻邦友善相处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1. 历史背景 “亲仁善邻”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陈国的大臣五父曾劝谏陈桓公与邻国郑国休战,认为这是立国的根本之道。尽管五父的劝谏未被采纳,但“亲仁善邻”的理念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处世智慧。 2. 文化意义

2025-05-15 学历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