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3月15日,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抗战烽火中的坚韧与抗争,伪满洲国的金融布局、宋哲元激励将士的**、滕县保卫战的惨烈等事件串联起这一天的特殊意义,折射出国家命运与个体抉择交织的复杂图景。
1932年3月15日,日本操控伪满洲国将长春更名为“新京”,并召开伪中央银行筹备会议,通过合并官银号和边业银行,炮制《货币法》《中央银行法》等伪法令,试图从经济上巩固殖民统治。这一举措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金融体系的系统性侵蚀。
1933年同日,长城抗战进入关键阶段。日军从喜峰口撤退后增援反扑,宋哲元亲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进无退,死而后已”两条手谕传令全军,极大提振士气。北平、天津等地的工人和民众团体也通过通电、**等方式声援前线,形成军民共同抗敌的浪潮。
1938年3月15日,山东战场硝烟弥漫。日军濑谷支队进攻滕县,邓锡侯部闭城死守,为台儿庄战役争取了战略时间;同时沂水方向的张自忠、庞炳勋部与日军激战,茶叶山战役中以血肉之躯重创敌军,粉碎了日军快速南下的企图。
1935年与1936年的这一天,历史暗流涌动。面对洋米倾销导致农村凋敝,沪、汉等地商会呼吁增税未果;张国焘在道孚会议继续鼓吹分裂路线,与中共中央北上方针背道而驰,凸显内外交困下的路线之争。
1939年3月15日,战争阴云下的国际冲突浮现。日机轰炸湖南平江,英国传教士李协邦遇难,引发外交**;杨靖宇率抗联部队在吉林辑安歼敌,展现敌后游击战的顽强生命力。
回望3月15日的历史碎片,既有屈辱的殖民烙印,更有不屈的抗争精神。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历史的记忆需以理性承载,更应以行动守护和平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