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最新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数据互通和资源优化,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患者体验。政策重点包括电子病历全面普及、区域医疗协同、智慧医院建设、数据安全保护,并明确要求2025年前实现二级以上医院信息互通共享和居民电子健康码“一码通用”。
-
电子病历与基础流程电子化
政策要求医疗机构按统一标准建设电子病历系统,实现门诊、住院、检验等全流程数据电子化,并推动检查结果互认。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已分类分级管理医疗数据,东莞实现114项检查结果省内互认。 -
区域医疗协同与资源共享
通过构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破除数据孤岛,实现跨机构、跨地域医疗资源共享。政策强调医联体建设和远程医疗协作,如广东利用5G技术将优质资源下沉至基层,云南优化跨境医疗数据共享流程。 -
智慧医院与技术创新
新版《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标准》将医院信息化水平划分为1-8级,新增AI应用、专科诊疗等评价维度,推动智慧医院“三位一体”建设(智慧医疗、服务、管理)。AI辅助诊断、远程手术等技术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政策强化医疗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通过等保2.0认证,建立“人防+技防”安全体系。例如,电子病历安全新增为独立评价角色,确保患者信息合规使用。 -
基层医疗能力提升
针对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信息化薄弱问题,政策鼓励采用SaaS云服务降低建设门槛,并通过医联体平台实现检查互认、远程会诊,减少患者跨院奔波。
医疗信息化政策正从“技术竞赛”回归“患者需求本质”,未来将更注重慢性病管理、老年护理等场景应用。医疗机构需平衡基础建设与创新投入,避免盲目追风,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