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建设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并通过标准化规范保障信息安全。近年来,我国通过电子病历分级评价、互联互通测评等政策,显著提升了医院信息化水平,同时以基层医疗和远程医疗为重点,加速资源下沉与普惠服务。以下是关键政策要点与实践方向:
-
电子病历与互联互通标准化
政策要求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4级,并推动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互认。通过统一数据元、术语和交换标准(如HL7、FHIR),实现院内系统与区域平台的高效对接,减少重复检查,优化患者体验。 -
基层医疗信息化攻坚
2025年前,80%的县域需完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连续记录,乡镇卫生院需配备专职信息管理人员。政策鼓励通过远程会诊、AI辅助诊断等技术弥补基层资源不足,例如“优质服务基层行”行动明确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要求。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医疗信息安全标准涵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及安全审计,例如《医疗信息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敏感信息加密传输,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防范泄露风险。 -
智慧医院与质量控制
医院信息集成平台(HIS)和临床路径管理系统被列为建设重点,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例如,“感术”行动要求通过信息化监测手术感染指标,提升质控效率。 -
政策协同与产业支持
“数据要素×医疗健康”行动推动医保结算、健康档案等数据共享,鼓励医疗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智能诊断工具,如电子病历结合AI决策支持。
未来,医疗信息化需平衡技术创新与标准落地,尤其在跨机构协作和隐私保护领域仍需持续投入。医疗机构应关注国家测评动态,分阶段完成系统改造,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