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需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结合,合理设定就业期望,注重人职精准匹配,打破传统就业偏见,通过不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找到施展才干的舞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尤为关键。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融合是职业选择的核心导向。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强调,“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这一理念至今具有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择业不应局限于个体利益,而应关注职业的社会价值。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国家战略领域,职业选择不仅关乎生存,更体现责任与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需求,能在平凡岗位中实现人生价值。例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项目,吸引众多大学生扎根基层,既助力社会发展,也为个人积累宝贵经验。合理设定就业期望是避免职业困境的现实策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就业压力增大,部分大学生因“高不成低不就”陷入就业困境。数据表明,2024届高校毕业生达1179万人,部分学生因薪资预期与实际不匹配而错失机会。对此,大学生需科学评估职业价值,结合专业能力、兴趣及市场需求调整期望。避免盲目追求“体面”工作,如拒绝技术岗、服务岗,反而错失“体面有内涵”的职业发展。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积累经验后再寻求更好机会。注重人职精准匹配是实现职业发展的基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基于自我分析及职业分析进行人职匹配。大学生需明确自身能力特长与性格特点,如性格内向者选择需要深度思考的科研类岗位,外向开朗者尝试市场营销岗位。结合市场需求选择职业方向,如数字化浪潮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需求量增加,大学生通过学习新技能拓宽就业途径,实现精准对接。打破传统就业偏见是拓宽职业视野的关键。部分大学生受“学历情结”束缚,认为“寒窗苦读必配高薪体面”,轻视技术岗、服务岗及基层岗位。制造业缺工与服务业缺人现象并存,技能型人才缺口大,蓝领岗位因“高薪+技术壁垒”受青睐。如高级焊工月薪超万元,且需求持续增长。大学生应摒弃“学历即身份”思维,认可职业无贵贱之分,在多元岗位中探寻适合自己的领域,甚至可创业摆摊,用创造价值定义成功。高校角色不可或缺。作为教育主体,高校需从灌输知识转向衔接职业,增设技能实训、企业合作项目,帮助学生实现课堂与职场的过渡。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提升实践能力以适配市场需求。完善劳动保障,提高技术岗待遇,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信心。提升自我竞争力是适应职场变化的根本。智能化、数字化背景下,技术革新催生新就业形态,大学生应通过实习、培训提升竞争力。参与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理解岗位需求与自身差距,针对性提升专业能力与软技能。如求职中需加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动态调整职业规划,分析自身优势、市场环境,制定长期目标,保持学习,避免技能滞后。当前就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学生需在正确就业观指引下,融合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设定合理期望,精准匹配职业方向,突破传统偏见,依托高校支持与社会历练,以持续学习与实践积累应对职场变化。职业选择是人生重要环节,唯有脚踏实地、理性规划,方能在多变环境中实现职业理想,书写充实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