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于1966年停止,1977年正式恢复,中断时间长达11年。这一决策由***直接推动, 不仅改变了570万考生的命运,更标志着中国教育重回正轨,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
-
中断背景与恢复契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制度被废除,大学改为“工农兵推荐入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1977年8月,***复出后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专家查全性力陈恢复高考的紧迫性。***当场拍板:“今年就恢复!”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重启高考,仅用两个月完成筹备。 -
历史性考试与深远影响
1977年冬季高考吸引570万人报考,年龄跨度从13岁到37岁,最终录取27.3万人,录取率不足5%。次年夏季再迎590万考生,两届考生(77级、78级)被称为“新三届”,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这一举措彻底扭转了“读书无用论”,全社会重燃学习热情。 -
制度设计与社会公平
恢复后的高考首次允许应届生与工农兵、知青同场竞争,坚持“择优录取”原则,打破阶级壁垒。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涵盖文理基础,奠定了现代高考框架。此后的40余年,高考累计选拔1.4亿人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6%提升至54.4%。 -
文化符号与时代意义
高考恢复被视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象征,如刘学红的准考证、姚俊鹏(脑瘫考生)的励志故事,均成为社会公平的注脚。它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点,更推动了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
如今,高考虽面临改革,但其公平性与选拔功能始终未变。回望1977年,那场寒冬中的考试,依然是中国教育史上最炽热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