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并非本来就是JPG格式,而是通过设备或软件处理后保存为该格式的。JPG(或JPEG)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损压缩图像格式,由联合图像专家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于1992年制定,其核心优势在于高效压缩、兼容性强,适合存储色彩丰富的照片,但原始图像数据通常需经过转换才能成为JPG文件。
-
图像格式的多样性
数码设备(如相机、手机)拍摄的原始照片可能采用RAW、TIFF等无损格式,保留更多细节。JPG格式通过压缩算法减少文件大小,但会损失部分画质,适合网络传输和日常存储,而非专业编辑。 -
JPG的工作原理
该格式通过离散余弦变换(DCT)去除冗余的高频信息,压缩比可调(10:1至40:1),用户需在文件大小与画质间权衡。例如,过度压缩会导致“块状”失真,尤其在纯**域。 -
JPG的适用场景
因其对色彩保留较好且文件体积小,JPG成为网页图片、社交媒体分享的首选。但需注意,反复编辑和保存同一JPG文件会累积画质损失,建议保留原始文件。 -
其他格式的补充作用
若需透明背景或无损压缩,PNG更合适;专业摄影则倾向RAW格式。JPG2000作为升级版支持更高压缩率,但普及度有限。
提示:选择图像格式时,需平衡用途、画质和存储需求。JPG虽通用,但非“原生”格式,理解其特性可避免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