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皇家祭祀建筑群,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总面积273公顷。其历史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
始建与初名(1420年)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由明成祖朱棣仿南京天地坛营建,最初名为“天地坛”,用于合祀天地,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此时中心建筑为大祀殿,规模宏大。
-
嘉靖改制(1530年)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因“大礼议”事件推行天地分祀制度,拆除大祀殿,于南郊新建圜丘专祭天,北郊建地坛,改名“天坛”。这一改革奠定了后世祭天建筑格局。
-
清代的扩建与定型(1751年)
清乾隆帝于1751年重修天坛,将大享殿改为祈年殿,重建圜丘、皇穹宇等建筑,形成南北轴线对称的“回音壁”声学奇观。光绪帝后继续修缮,最终形成现存格局。
-
现代保护与地位(1961年至今)
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认证。民国时期辟为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保护,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