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二志愿录取原则主要遵循以下规则,结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录取顺序与规则
-
第一志愿优先录取
高校优先检索并录取第一志愿考生,若第一志愿未满额则进入第二志愿。例如,某专业招生计划为100人,若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不足100人,系统将按分数从高到低依次检索第二志愿考生。
-
第二志愿需拉开梯度
第二志愿院校应选择与第一志愿存在一定层次差异的学校(如不同批次、不同办学层次),避免“冲稳保”重叠。例如,第一志愿为“985”院校,第二志愿可填报“211”或地方特色院校。
二、专业录取规则
-
分数优先(分数清)
按考生分数从高到低匹配专业志愿,分数高的考生优先获得专业选择权。例如,甲(630分)> 丁(625分)> 丙(620分)> 乙(615分),甲填报的专业优先被检索。
-
专业优先(专业清)
先按第一志愿专业队列排序,分数高的考生优先匹配其专业,若该专业满额则继续检索第二志愿专业。例如,同分数考生中,甲填报的专业优先于丁、丙、乙。
三、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
以位次为基准
优先参考考生位次而非分数,因为位次受招生计划、试题难度等因素影响更稳定。例如,某考生往年位次与某高校专业匹配度较高,则该志愿更可靠。
-
合理设置梯度与服从调剂
第二、第三志愿建议选择略低于第一志愿的学校,且每所院校填报6个专业时需设置1个服从调剂志愿,以增加录取机会。
四、批次与志愿限制
-
提前批与常规批分开填报 :提前批A类(如综合评价)1次志愿,B类(如公费生)平行志愿;常规批按分数段划线填报。
-
不可兼报不同批次 :考生需在提前批A/B类或常规批中选择一类填报。
总结 :高考录取以第一志愿为基准,分数或专业优先规则因高校而异,填报时需结合位次、梯度及批次要求综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