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包就业”的承诺大多不可靠,本质是利用求职焦虑的营销话术。这类承诺往往通过模糊协议条款、捆绑**、夸大就业率等手段诱导缴费,但实际就业保障与宣传严重不符,甚至导致学员负债。以下是关键分析:
-
法律风险:我国《广告法》明确禁止教育培训机构承诺“包就业”,正规机构仅能提供“推荐就业”服务。所谓“包就业”协议常将承诺替换为“推荐机会”,且附加苛刻条件(如培训达标、薪资抵扣等),**时极易被机构钻空子。
-
常见套路:
- 招聘变培训:以高薪岗位吸引面试,转而贬低求职者能力,推销高价课程;
- 培训贷陷阱:诱导学员分期**支付学费,就业失败后仍需偿还债务;
- 虚假就业数据:虚构合作企业名单或篡改学员就业记录,掩盖低成功率。
-
市场规律:企业招聘需匹配岗位需求与候选人能力,培训机构无法绕过正常招聘流程。真正稀缺的高薪岗位(如尖端技术岗)更依赖长期专业积累,短期培训难以达标。
-
理性选择建议:
- 优先核查机构资质,通过人社局官网验证办学许可;
- 拒绝任何“先缴费再上岗”或“薪资抵扣学费”条款;
- 关注课程内容而非就业承诺,实战项目经验比证书更重要。
求职者需警惕“捷径”诱惑,职业技能提升无速成之法。若遭遇欺诈,保留聊天记录、合同等证据,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保委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