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梗”作为网络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语言现象,其演变过程经历了从专业术语到大众玩梗的跨圈层传播,核心在于语言符号的娱乐化解构与社交属性强化。它既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创造力,也体现了年轻群体对权威话语的戏谑式消解。
-
专业术语的起源
CI(Corporate Identity)最初是企业识别系统的缩写,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IBM公司率先实践,强调通过视觉设计统一企业形象。这一概念在商业领域长期被视为专业符号,直到互联网文化兴起后被赋予新内涵。 -
网络玩梗的第一次转向
2010年代后期,中文互联网用户开始将“CI”脱离原义,通过谐音或缩写联想创造新梗。例如,部分社群用“CI”代指“创意”(Creativity)或“刺激”(刺激的拼音首字母),甚至衍生出“这操作太CI了”等调侃句式,完成从专业术语到泛娱乐化表达的转变。 -
语法结构的病毒式传播
2024年“city不city”等中英文混搭梗的爆火,进一步推动“CI”的语法解构。用户模仿“A不A”句式造出“CI不CI”,用于质疑事物的专业性或纯粹跟风娱乐。这种简单易复制的结构,配合短视频平台的快速传播,加速了梗的跨圈层渗透。 -
商业与亚文化的合流
部分品牌借势“CI梗”进行营销,如推出“CI认证”等话题,试图贴近年轻群体。但过度商业化也可能导致梗的速朽,用户转而创造新变体(如“真CI”“假CI”)以保持话语权,形成动态的语言生态。
“CI梗”的生命力在于其持续被赋予新意义的过程。未来,它可能随着新热点被替代,但语言符号在社交中的解构与重构逻辑,仍将是网络文化演进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