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三次集体备课深刻领悟形势与政策的时代内涵,认为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理论联系实际、锚定热点动态是关键亮点。
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通过多轮《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聚焦时政热点、深化理论实践融合、提升教学创新力。教师们普遍认为,该课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更需成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实践场域。
在教学内容动态构建层面,教师需紧扣国内外发展脉络。如某高校教师指出,需将政府工作报告核心内容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借助数据可视化工具呈现经济指标变化,结合短视频剖析科技革命趋势,打破传统“照本宣科”模式。要将地方发展特色融入课程,如河南省在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中的创新实践,使学生感受政策的“在地性”意义。
案例式与互动式教学被广泛认为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手段。通过模拟“两会”议案讨论、设计“人工智能伦理困境”主题辩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思辨。例如,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杜梦茹提出,将学生身边故事与国家政策绑定,比如讲述家乡基础设施改善案例,能让学生直观理解“稳中求进”政策的现实价值。专家强调需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短评、热点分析等轻量化内容,延伸课堂讨论至课外场景。
理论深度的夯实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需持续跟踪党的创新理论,定期研读高层会议精神及权威报告。豫北医学院王明宽教师提到,自身需加强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储备,避免陷入“浅层教学”。可通过建立跨校教师学习小组,共享教学资源库,形成“挖井人”式深耕与“翻译者”式传播的双重能力,确保理论既有学术严谨性,又具通俗表达力。
技术赋能课程创新已成趋势。多数教师认同短视频、交互式H5页面等新媒体工具的应用价值,如河南女子职业学院亓海龙教师将新闻热点即时融入课堂讨论,使内容鲜活度显著提升。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赛子龙教师进一步建议,可将虚拟仿真实验引入形势与政策分析,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政策决策过程,深化对复杂形势的立体认知。
本轮集体备课还凸显了思政课的育人使命升级。教师们达成共识:形势与政策课需超越知识传授层面,着力塑造学生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为此,需设计融入价值观的开放性议题,如“如何平衡传统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鼓励学生从多维度解析矛盾冲突,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认知框架。
总结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的革新需以动态内容为基底,以鲜活形式为媒介,以深厚理论为内核,最终实现从“知识课堂”到“价值阵地”的跨越。教师唯有持续精进专业素养、拥抱技术创新、深耕实践场景,方能真正培育出具备时代洞察力与使命感的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