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就业形势整体保持稳定并呈现积极态势,城镇新增就业超预期、重点群体保障有力、政策工具效能凸显、新业态催生新增长极、社会保障网持续织密,多维度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主要特征表现为“稳中有进、结构优化”,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8万人,同比增加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28%;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2%,低于预期控制目标。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力,其中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接触型行业需求显著反弹,支撑重点群体就业。政策层面通过减负稳岗、技能培训、精准帮扶等多措并举,延续“就业优先”战略,如广东“稳岗返还”为企业减负超百亿元,贵州“技能培训”输送逾万人至重点领域。新产业与新职业快速扩张,储能运维、新能源汽车检测等新兴岗位需求激增,商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在线生活服务招聘需求同比暴增43%,人社部已发布6批次共93个新职业,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与此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超千万新业态从业者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低保特困人员实现应保尽保。
从就业结构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崛起形成双重驱动力。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持续扩大,光伏、储能、智能制造等领域供需缺口明显;另一方面,服务业“扩容提质”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政策推动相关岗位增长超40%,首店经济、直播等新场景带动体验式就业岗位激增。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行业年均增长率超20%,带动检测维修、电池维护等技能岗位规模化扩张。
政策实施成效显著体现在多维度协同发力。地方政府创新工具箱,浙江“浙里就业”平台覆盖全域实现精准匹配,广东“百万英才计划”定向吸纳高校毕业生,助力100万人实现本地就业。中央政策工具箱涵盖稳岗专项**(累计发放超6400亿元)、阶段性降费(企业减负456亿元)、创业担保**(一季度新增1200万元授信额度)等硬核措施。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核心群体,“一人一策”定向帮扶覆盖率达85%,高校毕业生留校就业率同比提升7%,脱贫劳动力跨省务工规模增至3200万人。
技术革新加速职业生态重构,数字经济催生大量跨界岗位。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标注员等岗位需求年增速超30%,农业无人机操作员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载体。政策引导下,“产教融合”深化,高校开设新工科专业对接产业需求,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对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年均输送技术工人超5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直播经济拓展就业边界,一季度电商主播岗位缺口达百万级,部分县域构建“直播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产品销售与就业双提升。
市场活力释放伴随挑战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再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岗位匹配度存在偏差。区域失衡显现,东部沿海城市人才集聚效应显著,中西部三四线城市仍面临人才外流压力。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外贸相关行业波动,纺织服装、电子元件等行业岗位调整频率提高。对此,多部门联合推进“技能中国行动”,实施三年培训计划提升劳动者适应性;劳务协作机制强化,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建立跨省用工调度平台;法律保障升级,《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指导意见》细化平台责任划分,降低从业者风险。
面向未来,政策取向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总目标。短期以稳岗扩岗为核心,延续减负政策至2025年末,扩大稳岗返还覆盖面至中小微企业。中期强化供需适配,构建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数据库,推广“职业能力评价云平台”。长期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未来产业人才储备,计划新增新能源、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岗位800万个。完善创业生态系统,将大学生创业担保**额度提升至50万元,落实孵化基地税收优惠,激发社会创新动能。
中国就业形势在动态平衡中凸显韧性与发展潜力。政策工具的系统化运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新兴技术的赋能升级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共同构筑起稳就业的基本盘。未来更需精准识别结构性痛点,强化数字治理与人力资本投资,以就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