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被泄露可以起诉,且法律明确赋予公民**权利,关键点包括:《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双轨保护、起诉需收集泄露证据、可主张经济与精神损害赔偿,严重者侵权方可能承担刑责。
-
法律依据充分:隐私权受《民法典》保护(如第1032条禁止侵扰私密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明确侵权方需自证无过错,否则承担赔偿责任。若泄露涉及伪造、买卖个人信息,可能触发《刑法》第253条,面临刑事处罚。
-
**步骤清晰:发现泄露后,可要求信息处理者删除或更正(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037条);若遭拒或损害已发生,向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诉求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
赔偿范围灵活:法院根据实际损失(如诈骗导致的财产损失)或侵权方获利判定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则按侵权情节、影响范围等酌定,金额从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
-
刑事与民事并行:若泄露行为构成犯罪(如非法出售公民信息),可同时报警追究刑责,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后,民事诉讼仍可同步进行。
提示:**时注意保存聊天记录、交易凭证等证据,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隐私保护意识与法律手段结合,方能有效捍卫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