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应对粮食浪费的政策主要通过立法、技术创新、教育宣传及多方协作等手段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一、立法强制与经济激励
-
德国
-
通过《反食物浪费法》对浪费行为实施罚款,鼓励餐饮企业优化菜单和器皿设计,公款宴请人均消费限制在15-30欧元。
-
餐厅需缴纳“环境负担金”,若客人剩余食物也需付费。
-
-
法国
-
2016年《反食物浪费法》规定超市不得丢弃未售食物,必须捐赠给慈善机构或食物银行,捐赠者可获税收减免。
-
2019年扩展至餐饮业,要求餐厅使用“餐饮袋”并鼓励打包。
-
-
韩国
-
首尔市要求中大型餐馆缴纳“环境负担金”,推广“半碗饭”标准菜单,减少餐盘浪费。
-
通过收费或计量回收系统,家庭食物垃圾量减少36.5%。
-
二、技术创新与资源回收
-
巴西
-
设立“全国食品损失和浪费宣传周”,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如精准灌溉、土壤健康管理),减少生产与消费环节损耗。
-
鼓励商家通过优惠活动消化库存。
-
-
以色列
-
志愿者组织回收超20万家庭食物短缺的剩余食物,每日分配给600人以上,覆盖25万家庭。
-
旅馆、食堂等机构合作处理每日剩余食物。
-
三、教育与公众参与
-
德国
-
从幼儿园起开展节俭教育,将反浪费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
通过反腐败法律规范公款宴请。
-
-
日本
-
食品流通业实施“三分之一规则”,要求在保质期前30%分阶段处理食品,减少流通损耗。
-
民间团体与司法机构联合打击粮食浪费。
-
四、多方协作与政策协调
-
中国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
发达国家减少消费端浪费(如肉、奶),优化结构;
-
发展中国家减少生产端损耗,推广绿色低碳技术。
-
建议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优先保障粮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