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D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
OBD-I(1980年代):
- 起源:OBD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通用汽车引入,目的是监测排放控制系统。
- 功能:此时的OBD系统只能监控部分部件的工作情况,且只有在其失效已经发生了的情况下故障灯才会点亮,无法监测到与排放有关的部件的渐进损坏情况。
- 标准化:由于通讯协议、外部设备和诊断接口也没有处于标准化,OBD-I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
OBD-II(1996年开始强制实施):
- 标准化: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对故障指示灯、诊断连接口(16针诊断座)、外部设备和ECU之间的通讯协议以及故障码(DTC)进行了标准化定义。
- 功能提升:OBD-II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被外部设备读取,包括故障码、一些重要信号或指标的实时数据,以及冻结桢信息等。
- 强制实施:美国环境保护局(EPA)要求自1996年1月1日起所有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新车必须符合OBD-II所定义的技术要求。
-
全球标准演进:
- 美国:EPA强制推行OBD-II,用于环保合规。
- 欧洲和日本:在2000年以后引入OBD技术,2004年之后,汽车发达国家的OBD技术进入第三个阶段。
- 中国:2008年开始实施OBD技术要求,并在后续阶段参照并等效采用欧洲的相关规定。
-
技术发展:
- 功能扩展:现代OBD系统不仅能监测排放,还包括新能源汽车的蓄电池、电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等。
- 智能化和信息化:OBD系统已经成为新时代汽车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总结:OBD检测技术从最初的简单故障监测,发展到现在的全面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已经成为汽车诊断和维修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OBD技术将继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