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概念诞生于1956年,其标志性事件是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并确立了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研究目标。关键亮点包括:达特茅斯会议汇聚了图灵、麦卡锡等先驱,定义了AI的核心任务;同年图灵测试的提出为衡量机器智能设立了标准;而1950年代的可编程机器人、早期神经网络等实践为AI发展奠定了基础。
-
达特茅斯会议的里程碑意义
1956年夏季,麦卡锡、明斯基等科学家在达特茅斯学院发起为期两个月的研讨会,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会议明确了“让机器模拟人类学习、推理等能力”的目标,并催生了符号主义、连接主义等研究方向。这一事件被公认为AI学科诞生的起点。 -
图灵测试的理论奠基
早在19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就在论文中提出“机器能否思考”的命题,并设计出著名的图灵测试——若机器能通过对话让人无法分辨其身份,则视为具备智能。这一理论为AI的早期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框架。 -
技术雏形的同步突破
1950年代,AI实践与理论并行发展:1954年首台可编程机器人问世;1956年逻辑理论程序首次实现自动定理证明;1958年感知机模型开创了神经网络研究。这些探索虽简单,却验证了机器模拟智能的可能性。
总结:人工智能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理论构想(图灵测试)、学科定义(达特茅斯会议)与技术实践(早期机器人、程序)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后续AI的多次浪潮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