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是作品,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法律对“作品”的定义。从目前的司法实践和专家观点来看,符合独创性要求的人工智能生成物,可以被视为作品并受到法律保护。
1. 独创性与智力成果是核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作品需满足以下条件:
- 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
- 具有独创性;
- 能以一定形式表现,属于智力成果。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如果能够体现创作者的独立构思或个性化表达,且生成过程具有不可复制性,则可能被视为作品。例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审理一起AI生成图片的著作权纠纷案中,认定该图片因输入提示词的独特性而具有独创性,符合“美术作品”的定义。
2. 司法实践中的判例支持
- 北京互联网法院案例:法院认为,AI生成的图片属于“美术作品”,因提示词输入的独特性满足独创性要求。判决支持了原告的部分诉求,例如赔礼道歉和赔偿经济损失。
- 江苏常熟市法院案例:法院认定通过AI工具生成的艺术设计作品,因其不可复现性而具有独创性,应受著作权保护。
3. 政策与专家观点的补充
- 政策层面:国家出台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标识,以规范其传播和使用,同时保护创作者的权益。
- 专家观点:部分专家认为,虽然AI生成内容不完全符合传统“人为创作”的标准,但只要体现了人类的智力劳动或个性化设计,就应被视为作品。
4. 总结与提示
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是作品,需结合具体案例和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在司法实践中,独创性和智力成果是判断的关键。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法律的完善,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作品属性将得到更清晰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