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5月14日,小米集团市值达1.31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远超格力电器的2627亿人民币,差距近 5倍。这一悬殊对比不仅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两家企业战略模式的偏好,更揭示了消费电子与传统家电行业在增长逻辑上的分野。
-
市值差距的量化对比
小米当前市值是格力的近5倍,且这一差距在2024年小米汽车业务爆发后持续拉大。格力虽在空调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但业务单一性限制了估值想象空间,而小米通过“手机×AIoT×汽车”生态布局,打开了万亿级市场预期。 -
业务结构与增长潜力
- 小米:以智能手机为入口,构建智能家居、电动汽车、可穿戴设备的全场景生态。2024年营收3659亿元,同比增长35%,汽车业务仅用8个月实现10万辆交付,成为市值飙升的关键催化剂。
- 格力:空调业务占比超70%,生活电器与出海进展缓慢。2024年营收不足2000亿元且同比下滑,过度依赖单一品类和国内市场,导致资本市场对其长期增长信心不足。
-
资本市场评价差异
小米市盈率超50倍,反映投资者对其高增长的乐观预期;格力市盈率不足8倍,被视为“现金奶牛”但缺乏创新叙事。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毛利率达76.6%,远高于格力空调的29.4%,进一步强化了估值溢价。 -
创始人战略与用户互动
雷军通过“性价比+生态协同”模式持续扩张边界,而董明珠聚焦空调技术但转型滞后。小米社区2.3亿条用户反馈形成的产品迭代能力,与格力依赖传统渠道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总结:小米市值超越格力是“生态扩张”对“单品专精”的胜利,但高估值也隐含对未来增长的严苛要求。投资者需权衡小米的赛道红利与格力稳健分红的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