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市值两天缩水超1200亿港元,核心诱因是SU7致命事故引发的安全信任危机与资本运作双重冲击。市场对智能驾驶技术缺陷的质疑、高位配股引发的资金疑虑,以及科技股整体回调环境,共同导致这场“光速蒸发”。
- 事故直接冲击市场信心:3月29日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暴露AEB功能失效等安全隐患,投资者担忧其汽车业务技术积累不足,品牌形象受损。事故后两日股价累计跌幅近10%,市值蒸发相当于一家中型上市公司体量。
- 资本运作加剧恐慌:3月25日小米高位配股融资425亿港元,虽称用于电动车扩张,但流动比率降至1.28(2017年来最低),市场质疑“烧钱无底洞”,配股当日股价跌6.32%。
- 技术争议与行业环境压力:SU7依赖纯视觉方案对静态障碍识别不足,而激光雷达成行业主流选择;叠加科技股回调趋势,小米市盈率51倍的高估值承压。
当前小米需透明化事故调查、强化技术安全背书,并平衡资本策略与业务扩张。长期看,智能汽车赛道仍具潜力,但重建信任需时间与实质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