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债之所以“不用还”,核心在于其独特的金融霸权地位和债务循环机制: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使其能通过印钞转嫁债务压力;借新还旧的滚动模式依赖市场对美债的持续信心;而国内持有为主的结构降低了违约风险。
-
美元霸权支撑债务转移
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通过增发货币稀释债务实际价值。例如,通胀或美元贬值会变相减少债务负担,而全球贸易对美元的依赖使各国不得不继续持有美债,形成“美元—美债”闭环。 -
借新还旧的债务循环
美国国债的偿还主要依赖发行新债覆盖旧债。2025年预计到期的3万亿美元国债中,80%-90%将通过新债发行滚动偿还。只要市场对美债需求稳定(如日本、中国等主要持有国持续买入),这一模式便可维持。 -
国内持有为主的结构性优势
美债70%以上由美国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债权人更关注经济稳定而非短期偿还。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QE)进一步压低了偿债成本,例如2024年美债利息支出虽达1.13万亿美元,但仅占联邦税收的23%。 -
政治经济捆绑的“大而不能倒”
美债违约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迫使其他国家被动支持。例如,美国财政部声称“只需支付利息无需偿还本金”,而债务上限谈判等政治操作实际延缓了偿付压力。
总结:美国国债的“不偿还”本质是霸权与金融工具的共谋,但长期依赖这一模式可能加剧美元信任危机。若全球“去美元化”加速或经济衰退削弱偿债能力,这一循环或将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