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条文,主要涉及以下核心内容:
一、基础法律框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需符合国家强制性要求,网络运营者需履行数据分类、备份加密等安全保护义务,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确立数据分级分类保护制度,要求处理重要数据的企业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并报告,规范AI模型训练数据的存储、出口及安全评估。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PIPL)
明确禁止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要求处理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采取安全措施保障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
二、行业监管与责任
-
《民法典》相关条款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至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规定生成式AI运营者对用户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承担侵权责任,借鉴了美国“避风港原则”的理念。
三、国际对比
-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全球首部AI法规,要求公司采取数据保护措施,违规最高罚款达全球营业额6%。
四、地方与政策支持
-
美国州级法规
如犹他州、科罗拉多州分别制定生成式AI披露制度、算法歧视治理等政策,强调透明度与公平性。
五、其他相关法规
-
反垄断与公平竞争
通过《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AI技术滥用,维护市场秩序。
总结 :中国人工智能法规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结合《网络安全法》构建基础法律框架,同时参考国际经验(如GDPR)完善监管体系。地方政策与行业自律共同推动技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