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审计制度面临深化国企改革、境外资产监管、数字化能力不足等核心挑战,需从组织协同、技术赋能、人才建设三方面突破。
当前央企审计需应对三重压力:一是改革政策密集出台,审计广度从财务合规扩展到战略执行、混改评估等新领域;二是境外资产审计受制于跨境法律壁垒,2023年覆盖率不足40%;三是传统审计方法难以匹配数字化转型需求,部分央企审计系统数据对接率低于60%。
对策一:构建协同监督体系
整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资源,形成“顶层设计-日常监督-专项攻坚”三级联动机制。审计署企业审计局需强化对混改企业、境外项目的穿透式监管,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对策二:强化智能技术应用
推进审计中台建设,融合财务、法务等系统数据流,运用知识图谱技术识别关联交易风险。试点BIM审计模型对基建项目的全流程监控,将风险预警节点从事后提前至决策阶段。
对策三:培养复合型审计梯队
建立“审计+金融+数字化”人才池,通过实战轮训提升境外投资评估、ESG风险研判等能力。参考华润集团“蓄水池”机制,配套激励机制留住核心人才。
提示:未来三年,央企审计需以“风险前置”取代“事后纠偏”,通过动态合规监测提升国有资产保值效率。重点关注境外资产审计覆盖率、整改率等硬指标,同步完善审计结果公示机制增强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