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曝光随身WiFi陷阱:虚假广告、隐私泄露成重灾区,消费者需警惕“免费”幌子背后的安全风险。
近年来,随身WiFi因便携性成为热门产品,但部分商家利用“免费”“低价”噱头设下陷阱。央视调查发现,此类设备或App不仅无法正常联网,还会强制下载恶意软件、高频窃取用户位置信息(单日定位超6万次),甚至通过预存话费、包年套餐等虚假营销手段骗取钱财。
-
虚假功能与广告捆绑
测试显示,标榜“破解WiFi密码”的App(如“雷达WiFi”“越豹WiFi助手”)实际无法连接网络,反而诱导点击广告弹窗,静默安装垃圾软件。用户手机沦为广告推送工具,体验极差。 -
隐私泄露风险突出
部分随身WiFi产品后台持续收集用户行踪、设备信息,数据可能被转卖或用于精准诈骗。央视曝光的案例中,受害者的职业、生活习惯均被精准分析,安全隐患极大。 -
低价套餐暗藏骗局
电商平台常见的“30元3000GB”套餐多为虚假宣传,实际流量虚标、网速限流。消费者充值后往往遭遇服务缩水,退款无门,预存费用难以追回。 -
监管重拳整治乱象
工信部已对涉事企业罚款、下架处理,并全面排查WiFi类App。消费者可通过官方渠道(如运营商随用随充服务)规避风险,避免轻信网红带货或非正规渠道宣传。
提示:购买随身WiFi前,务必核实品牌资质、用户评价,拒绝预存充值;使用中若遇异常弹窗或卡顿,立即卸载并举报。技术便利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理性选择才能远离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