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整改是强化党内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其核心问题在于主体责任落实不力、整改措施缺乏系统性,以及长效机制不健全。 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并制定精准整改措施,需从政治站位、责任传导、制度完善三个维度协同发力,确保整改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
问题根源剖析
- 政治站位偏差:部分党组织对整改的政治属性认识不足,将巡察视为“过关考试”,整改停留在表面认领,缺乏从体制机制上根治问题的决心。例如,财务报销不规范问题仅简单归咎于操作失误,却忽视制度漏洞和监管盲区。
- 责任链条断裂:整改责任未压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存在“层层甩锅”现象。领导班子“头雁效应”弱化,导致整改措施碎片化,如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完善与监督措施脱节,难以形成闭环。
- 整改方法粗放:问题分析浮于表象,未运用“举一反三”思维。整改台账流于形式,动态跟踪缺失,部分单位对长期性难题采取“拖延战术”,资金不足、历史遗留问题成为“挡箭牌”。
-
精准整改措施
- 强化政治引领:建立“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的问责机制,将整改成效纳入党建考核。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深挖思想根源,例如某市司法局党组通过“廉政家访”“谈心谈话”制度,推动整改与干部监督深度融合。
- 构建闭环体系:推行“清单式+销号制”管理,明确问题、措施、责任人、时限四要素。某区委政法委通过“三书一函”任务清单和专项资金研判机制,实现整改全程可追溯。
- 深化标本兼治:针对共性问题完善制度供给,如某单位将巡察整改与“百千万工程”结合,出台《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法》,推动法治建设与基层治理联动。
整改成效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能否跳出“运动式”思维。 需将巡察整改与日常监督、绩效考核挂钩,通过“回头看”防止反弹,真正实现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