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实名认证漏洞频出,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近期曝光的“游戏实名乱填居然通过”现象,暴露出部分平台仅校验身份证出生年份而忽略真实性核验的漏洞,虚假身份、冒用成人信息甚至虚构角色名(如“奥特曼”)均可绕过防沉迷限制,导致未成年人沉迷与充值纠纷激增。
-
技术缺陷:校验规则过于简单
部分游戏平台仅验证身份证号中的出生日期(如判断是否满18岁),未与公安系统联网核验真实性。用户输入编造的身份证号(如6101041984007054328)或网上搜到的虚拟信息即可通过认证,甚至姓名与身份证不匹配也能成功。 -
平台责任:审核流于形式
有平台为追求用户增长,默认“手机号+验证码”即可注册,实名认证非强制。即便输入杀人嫌疑犯信息或明显虚构内容(如“孙悟空”),系统仍放行。部分企业因未落实实名制被处以罚款。 -
黑产猖獗:防沉迷破解成产业链
网上存在大量“身份证号生成器”和代实名服务,单月交易量可达数百笔。未成年人通过租号、买号或使用“护照认证”等漏洞规避限制。 -
监管与家庭缺位的双重影响
尽管国家要求游戏接入统一防沉迷系统,但技术执行不彻底;部分家长未妥善保管支付密码,加剧未成年人冒用身份充值问题。
总结:游戏实名制需技术升级(如引入人脸识别)、平台严格核验,家长也应加强监管。唯有多方协作,才能堵住漏洞,真正保护未成年人。